限期征迁的政策博弈
事后,梅龙地区的征迁工作更陷入无一户签署协议的窘境。强大的征迁阻力迫使当地政府改变了策略。
11月12日下午,池州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研究部署“江南产业集中区征迁安置工作”。据报道,是次会议“特别指出”,由于贵池区对去年省政府关于征地补偿标准的通知执行不到位,“对征迁安置政策宣传不到位,对征迁工作组织不到位,导致了群众对征迁安置工作的不满和抵触情绪”,并称“这起突发事件,……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影响了池州当前大好的发展局面,同时也给征迁安置工作增加了难度”。
很快,贵池区委也紧急召开了“四套班子”会议,决定从该区30多个区直机关和直属单位中抽调力量,组成42个工作组,赴各村开展挨家挨户的动迁工作。
随之而来的,还有政策的逆转。
11月15日,池州日报全文刊登了《池州市贵池区农村集体土地征地补偿安置及被征地农民自愿参加补充养老保险实施办法》。该办法明确,根据省统一规定,从征地补偿款的土地补偿费中提取30%作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统筹基金,由区财政直接拨至村委会集体账户,再缴至区财政专户。土地补偿费的70%和安置补助费、青苗费的全额直接打卡发放到户。
然而,村民对“新”政策似乎也不“买账”。挂在征迁安置指挥部办公室墙上的协议签署进程表上,依旧是10月31日和11月1日两天里各村民组签下的“个位数”。11月2日至11月16日的表格栏则是一片空白。原来规定的征迁期限也被迫顺延一个月,至12月30日。
据村民介绍,为了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征迁这一眼下的“头等大事”,贵池区的动迁工作组将目标首先锁定为村干部、党员、教师等家庭,并许诺将以各种方式“奖励”率先签署协议的村民。
“像我们的电工,供电局局长亲自来,找他谈,让他同意量房子面积。不量怎么办?你还想不想干了?”一位村民说。
在梅龙地区征迁安置宣传手册的最后,是当地政府为被征地村民准备的安置房效果图。这个位于池州市东部经济服务区的50万平方米的安置楼房,至少12个月以后才能“如期完工”。如同各地被“上楼”的村民一样,这里的村民也要投亲靠友,或在外租房至少12个月。
虽然当地政府出台了每平方米3元钱的“过渡费”,但许多人并不相信,过渡期会很快结束。
突破贫穷的征迁冲动
类似的征迁,近年来,在池州这座长期欠发达的皖江城市一直未曾间断。这个面积8272平方公里,人口156万的“江城”,2009年的GDP总量为245.59亿元,位列安徽各地市最末位。
“过去我们池州市委市政府所在的这个城区,只有两条路。在十年前甚至五年前,整个城区公交车只有一路。”据池州市贵池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刘晓立介绍,近些年来,为了城市建设需要,“征迁”早已成为当地发展的“关键词”。
“走在池州的每个角落,人们谈得最多的就是拆迁。在池州工作和生活的,很少有人没有遭遇过拆迁。”出租车司机李浩告诉记者,池州至安庆方向的一处公路旁,拆迁已多年,土地闲置至今。而在市区外围,一些征地拆迁工程历时两年,被拆户与拆迁人仍在对峙。
而在征迁矛盾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问题。很多村民把掀车归咎为当地一些官员长期漠视百姓疾苦,并质疑方西屏不愿与群众对话。一些网民甚至将52岁的方西屏与被处以极刑的前安徽省副省长兼池州市委书记何闽旭相提并论。2005年6月26日,池州一起普通的交通事故因当地政府处置不力,最终演变成一起打砸抢烧的恶性群体性事件。当地事发后第三天才联系上“在外开会”的何闽旭,随即何被查出事发当天在九华山私会情妇,最终东窗事发2007年底因受贿841万余元被判死缓。
与何闽旭的关键时刻“失踪”类似,11月2日即发生过大规模堵路事件,池州政府也因未能在第一时间控制事态而广受诟病。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6·26”事件后,池州市政法委书记李祝安总结教训称,有调查发现,池州基层组织和工作体系不完善,基层矛盾基本处于无人排查的状态。正由于一些矛盾长期积累没得到有效解决,部分群众因自身利益受损而压抑的不满情绪,借这一偶然事件形成了集体宣泄。
5年之后的“11·3”事件,是否也是同样原因导致的“偶然事件”?
采访的最后,记者特意走访了安徽省有关方面,试图了解耕地保护政策与江南产业集中区选址规划的矛盾、土地征收补偿标准制定依据及限期拆迁是否违反“先安置后拆迁”原则等问题,但截至发稿时,安徽省发改委、国土厅及皖江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均未对此作出说明。(鲍志恒)
“前两年,池州要建九华山机场,把别的村房子拆掉了,到现在也没住进安置房。”郭晓菊说,个别池州被拆迁户四五年了还在外过着流浪的生活。在她眼里,“先安置后拆迁”只是文件里的规定。